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獲悉,依托于該院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日前已成功在泰國曼谷聯合國會議中心舉行其東南亞研討會,來自聯合國系統的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東盟九國的政府部門、研究機構、民間團體和高校等近150名代表參會。
此次會議是在中科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和DBAR框架下召開的區(qū)域研討會,在2月25日-26日的兩天會期內,與會代表圍繞“東南亞各國在地球大數據服務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科學實踐”主題展開熱烈研討。泰國、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等國代表高度認可DBAR計劃的研究理念和目標,認為DBAR計劃為東南亞國家深化空間技術合作提供了更多機遇,均愿積極加入“數字絲路”建設。
聯合國系統多個國際組織也分別表達了對DBAR計劃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2030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認可,并提出聯合國各機構未來有望與DBAR合作的領域和方向。隨后,與會代表經過分組討論并初步達成共識稱,將重點圍繞利用地球大數據開展“東南亞區(qū)域氣候變化信息系統”“減輕災害風險研究”“東南亞城市擴張及其影響”等方面啟動三個試點研究項目,實質性推動地球大數據支持東南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研究實踐。
本次DBAR東南亞研討會由DBAR曼谷國際卓越中心、泰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和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共同主辦。泰國副總理巴金·詹東(Prajin Juntong)在開幕式上致辭說,非常高興泰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已成為DBAR的重要合作伙伴,DBAR曼谷國際卓越中心正蓬勃發(fā)展,泰中雙方已經在數據共享、學術交流、項目合作、能力建設等多方面開展密切合作,這將有助于推動泰國科技創(chuàng)新和“泰國4.0”戰(zhàn)略的實施,未來將繼續(xù)推動泰方與DBAR的合作。
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執(zhí)行秘書阿爾米達·薩爾西婭·阿里沙赫巴納(Armida Salsiah Alisjahbana)指出,空間技術有助于亞太地區(qū)各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實現,DBAR致力于提供基于地球大數據的決策支持方案,這將有助于應對東南亞各國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
中科院院士、DBAR主席郭華東表示,DBAR致力于推動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希望通過向“一帶一路”國家開放地球大數據共享平臺,助力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實現“數字互聯互通、共享繁榮”。此次DBAR東南亞研討會,有助于進一步對接合作需求、啟動示范研究項目和推動數據共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