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模擬的45億年前的地球爆炸示意圖。
實用科學
大家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但月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學界對此一直沒有定論。日前有科學家提出新理論說,45億年前地球地核的一次大爆炸“炸”出了月球。荷蘭學者維斯特倫恩提出,月球原本也是地球的一部分,45億年前地球自身的一次大規(guī)模核爆炸將地球和月球“炸飛”分離,進而形成了現(xiàn)在的月球。
文字:鵬致
《物種起源》作者查爾斯·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曾于1879年提出:早期的地球旋轉(zhuǎn)速度非??欤@顆星體的重心引力要大于離心力,然而一種排斥力導致其自身的一部分物質(zhì)從地球分裂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
1882年菲希爾從地球物理的觀點出發(fā),在達爾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認定,月球是在地球歷史的早期,是由于其旋轉(zhuǎn)作用同太陽的潮汐作用的共振效應而被分裂出去的。
他還主張?zhí)窖笫沁@一災變事件所遺留的疤痕。但這種假說一直受到科學界的質(zhì)疑,其原因是沒有一位科學家可以解釋究竟是什么能源力量將月球大小的一部分質(zhì)量排斥到外軌道上。
此后,又有科學家提出了“大碰撞”理論,認為是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了原始地球,撞擊產(chǎn)生了許多碎片,這些碎片后來結合起來成為了月球。不過,目前這一假說已經(jīng)逐漸被實證推翻了。
人類登月后采集到了許多月球的巖石樣本,去年,芝加哥大學對這些樣本進行化學分析后發(fā)現(xiàn),月球巖石與地球巖石在氧、硅、鉀同位素的成分上完全一致,這意味著月球與地球是同源而生。
地心藏有核反應堆
范-維斯特倫恩表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促使地月分離的巨大能量則來自于地球內(nèi)部。
近60年來,學界一直有觀點認為地球地核內(nèi)藏有一個巨大的核反應堆??茖W家認為,鈾、钚等這些比較重的元素會逐漸向地心下沉,最后會以液態(tài)形式積聚在地核里。如果濃縮的放射性元素足夠高的話,這將釀成一次核鏈式反應達到超臨界狀態(tài),導致一次巨大的核爆炸。
范-維斯特倫恩認為,45億年前由于地心聚藏的大量核反應堆超過了某個臨界值,從而引發(fā)了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核爆炸,其釋放的能量相當于400億顆二戰(zhàn)時期美國投擲到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如此可怕的爆炸,將月球“炸飛”了。
不過,也有其他科學家認為,即使地心確實曾經(jīng)存在大量的天然核反應堆,他們?nèi)孕柽M行大量的研究以證明反應堆的能量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月球。(鵬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