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辦學不能總在名字上做文章。高等教育要追求的不是校名的“高大上”,而是教育質(zhì)量和科研實力的“高大上”。
■晏揚
近年來,大學“更名風”愈演愈烈。據(jù)統(tǒng)計,6年間我國共有472所高校改名字,占高??倲?shù)的23%。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號從市到省,從省到華東、華中、華南;二是高校層次不斷升級,名號從“??茖W?!钡健皩W院”再到“大學”;三是用“科技”“理工”等熱門詞取代“農(nóng)業(yè)”“紡織”,名號越來越“洋氣”。(據(jù)6月11日《光明日報》報道)
高校更名,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從學校更名為學院,基本上從專科升為本科的學校;二是從學院更名為大學,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學院,也覺得學院名字不“高大上”;三是獨立學院和母體學校脫鉤,獨立成為民辦學校;四是學校想擺脫某些傳統(tǒng)行業(yè)形象,換一個時髦的校名。
這四類更名,只有第三類是有必要的,其他三類,如果確屬于學校辦學定位、層次調(diào)整,需要更名,經(jīng)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教授委員會討論決策,也無可厚非。
而從目前我國高校的更名情況看,有相當數(shù)量是為了看起來更“高大上”。其背后邏輯是,雖然“??茖W?!薄皩W院”“大學”都屬于高等院校,但聽上去,“??茖W?!彼坪醪蝗纭皩W院”高端大氣,“學院”似乎不如“大學”上檔次。這也正是高?!案薄钡淖畲笸苿恿Γ妹孀拥闹袊咝?偸窃趯W校名稱上大做文章,并且樂此不疲。
然而,如此轟轟烈烈的“更名潮”,究竟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什么呢?坦率地說,除了一大堆聽上去“高大上”的校名,沒有帶來任何實質(zhì)性的好處。相反,人們眼見的事實是,高校的科研競爭力沒有上去,而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卻在不斷下滑。
這其實并不奇怪,很多高校改名字只是“換湯不換藥”的面子工程——當高校不注重修煉內(nèi)功,不注重發(fā)展內(nèi)涵,而是熱衷于通過盲目擴招、擴建來增大辦學規(guī)模,通過改一個時髦好聽的校名來提高競爭力。在某種意義上,高?!案薄笔歉叩冉逃≡甑囊粋€突出表征,在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思維的指引下,注定無法建成一流高校、培養(yǎng)一流人才。
國外有許多高校從來不改名,校名仍然是初創(chuàng)時的“學院”,但并不影響其譽滿全球,更不影響其培養(yǎng)一流人才,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我國也有一些老資格的“學院”耐得住寂寞,沒有加入“更名潮”,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它們?nèi)匀皇琼懏敭數(shù)母叩仍盒?,比如上海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
高校辦學不能總在名字上做文章。高等教育要追求的不是校名的“高大上”,而是教育質(zhì)量和科研實力的“高大上”。這需要每所高校明確自身定位,摒棄急功近利、華而不實,積極修煉內(nèi)功、發(fā)展內(nèi)涵。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任,也是對社會、對國家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