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部官網(wǎng)獲悉,近日,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指導的“第九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以下簡稱東藝)舉行新聞發(fā)布會,正式公布了演出劇目。2016年3月18日至4月24日,來自北京、湖北及浙江等地的戲曲院團將于東藝集中獻演15臺大戲19場演出,滬上少見的漢劇和楚劇也將首次參演。
“東方名家名劇月”是國內(nèi)第一個以民族戲曲為核心的成規(guī)模定期舉辦的民族藝術展演活動。作為國內(nèi)唯一定期舉辦大型綜合戲曲展演的劇院,今年是上海東藝連續(xù)開展“東方名家名劇月”的第八年,迄今為止已吸引全國各地12個省市(包括臺灣)的表演院團演出了京劇、昆劇、越劇、滬劇、淮劇、粵劇、川劇、甬劇、黃梅戲、滑稽戲、評彈、南音、新昌調(diào)腔和秦腔等20個劇種的104臺大戲144場演出,登臺的藝術家匯集5位梅花大獎、66位梅花獎、44位白玉蘭獎和39位文華獎得主,在振興戲曲藝術、繁榮戲曲演出市場、培養(yǎng)戲曲新觀眾等方面展現(xiàn)了強大的感召力。
一、迎難而上搭建平臺,打造以民族戲曲為核心的展演盛事
當前,各地戲曲文藝院團生存環(huán)境嚴峻,演出市場日縮,戲曲藝術面臨滑坡危機。東藝積極推廣民族戲曲不僅是薪火相傳的一份責任,更是不負國家和民族的一項使命。東藝在運營之初曾做過力推京劇、民樂和民族舞蹈的嘗試,在此基礎上于2008年春推出了首屆“迎世博長三角名家名劇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世博會結束后,東藝將活動改名為“東方名家名劇月”連續(xù)舉辦了八年,邀請全國戲曲院團來滬演出,為各地戲曲的名家力作搭建展演交流的平臺,取得了熱烈的市場反響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用心策劃創(chuàng)新機制,開辟戲曲演出的藍海市場
首先是目標群體的準確定位。東藝以“聚焦新劇目、展示新成果、拓展新觀眾”為宗旨,把戲曲新劇目和老戲新演作為重點,每年還上演一個之前未曾演過的新劇種,努力拓展戲曲新觀眾。其次是展演時間的巧妙安排。東藝將“名家名劇月”放在每年3、4月份的演出淡季舉行,一開始幾乎所有人覺得不解,戲曲演出安排在旺季也不一定有很多觀眾,放在淡季就更不利了。而事實證明,正因為是淡季,東藝把各地戲曲院團請來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有利于引起媒體和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更容易成為演出市場的焦點,贏得成功。第三是創(chuàng)意策劃的用心設計。2010年東藝策劃迎世博長三角名家名劇月時將民族戲曲的深邃魅力與東道主的文化自信相結合,第四屆名家名劇月聚焦建黨90周年,第五屆圍繞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實施十周年開展特別策劃,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擴大了影響。
三、開拓思維播種營銷,激發(fā)戲曲發(fā)展的持續(xù)活力
傳統(tǒng)戲曲要用現(xiàn)代意識和創(chuàng)新理念來推廣,成功創(chuàng)辦并推動“名家名劇月”品牌演出的關鍵是“播種式”營銷的思路和實踐。正如東藝總經(jīng)理林宏鳴所說,“收獲式”營銷反復收割老觀眾的觀演興趣,“播種式”營銷了解并激活新觀眾的需求。東藝兩次大規(guī)模觀眾調(diào)查顯示,對普通觀眾而言,欣賞戲曲往往存在兩個誤區(qū),“看不懂”或“不好看”,其原因可能是沒有真正的現(xiàn)場觀劇體驗,也可能是沒機會接觸到優(yōu)秀演員和劇目。每屆“東方名家名劇月”舉行之時,戲曲主題活動日、研討會、外環(huán)線內(nèi)免費送票、學生票公益活動等相繼展開,還邀請戲曲名家舉辦一系列免費欣賞講座,尚長榮等戲曲大師先后開講,讓觀眾有機會了解民族戲曲的藝術魅力和戲里戲外的故事。東藝以“播種式營銷”不斷培養(yǎng)新觀眾,拓展戲曲新觀眾隊伍。劇院的精心策劃和獨特的營銷理念,讓“東方名家名劇月”漸成劇團和觀眾都認可的品牌,為全國各地戲曲藝術在上海的傳播和發(fā)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