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傳奇的尖晶石
□ 呂林素 Joanne Yeung/文
圖片提供:鄭州安得工藝品有限公司
長虹鼎業(yè)寶石(北京)有限公司
尖晶石既是一種古老而高貴的寶石,又是一種年輕有朝氣的寶石。尖晶石顏色豐富,以紅色尖晶石最為著名,可與紅寶石媲美,且總是與紅寶石相伴而生,自古以來就被誤認為“紅寶石”。
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早在數(shù)千年前就已被人類應用了。世界上沒有哪一顆紅寶石能像紅色尖晶石那樣,一直被許多歐洲皇室當作紅寶石如著名的“鐵木耳紅寶石”和“黑太子紅寶石”鑲嵌在代表權力與地位的御座和皇冠上,從而譜寫了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
說它年輕,是因為直到近代這些著名的“紅寶石”才被鑒定為紅色尖晶石。直到1783年,尖晶石才被法國礦物學家Jean Baptiste Louis Rome de l’Isle鑒定為不同于紅寶石的一種單獨的礦物。時至今日,尖晶石仍是一種未被消費者充分了解且認可度低的寶石。
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13年以來,也許是由于優(yōu)質紅寶石供不應求,市場對紅寶石需求的增長重新點燃了人們對尖晶石的興趣,像緬甸的鴿血紅色尖晶石,令世人驚艷不已;也許是由于尖晶石美麗色澤和耀眼光彩的獨特魅力,像緬甸的“電光粉絕地武士”以及坦桑尼亞馬亨蓋的“熱粉”色尖晶石,令世人趨之若鶩。
名稱由來
尖晶石英文名稱為Spinel,其來源和意義并不確定,或許來源于拉丁語Spinella,意指“荊棘(Spina)”,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尖晶石發(fā)育完好的八面體形晶體的尖角宛如小刺;或許來自希臘語Spinter,意思是“閃光(Spark)”,可能指尖晶石的光學性質給予它高的亮度和強的反射并因此獲得強烈的反火效果。
我國古代對于“尖晶石”有許多別稱——瑯玕、巴王刺或巴拉斯王刺(指紅色尖晶石,古代凡紅色寶石皆名王刺)、巴拉斯或巴拉斯紅寶石(因產自阿富汗東北的巴達克山即Badakshan或Balakhshi之故)、昔刺泥(因產自錫蘭即今斯里蘭卡而得名)以及“軟紅”(相對于“硬紅”——紅寶石而言)等。
據(jù)我國近現(xiàn)代地質學奠基人章鴻釗考證,史上所稱的瑯玕,實為今斯璧尼石,即Spinel的音譯名稱。
按照我國《珠寶玉石?名稱》標準(GB/T 16552-2010)規(guī)定,寶石級尖晶石(Spinel)采用其礦物名稱稱之。
文化傳承
據(jù)考古發(fā)掘,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尖晶石出土于阿富汗喀布爾附近的佛教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同期,古羅馬人也已經利用紅色尖晶石。另外,英國還發(fā)現(xiàn)了古羅馬時期所用的藍色尖晶石。
尖晶石自發(fā)現(xiàn)以來就被歷代君王視作珍寶。在古印度莫臥兒王朝(公元1526~1857年)時期,尖晶石曾被視為護身符。相傳,只要佩戴3顆尖晶石上戰(zhàn)場,便可避免受傷或免遭不測。莫臥兒統(tǒng)治者對尖晶石更是情有獨鐘,將它與印度戈爾康達的鉆石和雕刻祖母綠視為同樣珍貴的寶石,從而有許多傳世的珍稀尖晶石首飾記錄下這段輝煌的歷史。
尖晶石被冠名為“歷史上最被低估的寶石”再合適不過了。一些曾經為羅馬與中國皇室提供寶石的古老礦藏也出產尖晶石,但是它通常被人們誤認為是更知名的紅寶石或藍寶石。因此,許多蜚聲國際的著名紅寶石實際上是尖晶石。
在古代,位于中亞(如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和東南亞(緬甸和斯里蘭卡等)的礦藏曾出產過特別巨大的尖晶石晶體。譬如,14~19世紀緬甸將尖晶石作為紅寶石的共生寶石礦進行開采,這些優(yōu)質寶石被稱為巴拉斯紅寶石。其中一些被國王和皇帝當作珍寶來收藏,后來由于爆發(fā)戰(zhàn)爭、掠奪而幾經轉手流落民間。事實上,世界上仍有許多大粒貴重的尖晶石存在于世——
中國最大的尖晶石:已拋光,重520克拉,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尖晶石——1861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時被掠奪。如今作為礦物晶體標本收藏于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
Samarian尖晶石:屬于伊朗王冠珠寶之一,重500克拉,其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波斯征服印度時期,尖晶石背面的銘文證實它曾是印度莫臥兒皇帝即寶石收藏家Jahangir的珍藏。
女大帝的尖晶石:鑲在俄國凱瑟琳大帝加冕典禮所戴大皇冠頂上的一顆紅色尖晶石,重約400克拉,屬于前蘇聯(lián)七大著名歷史寶石之一,現(xiàn)存于克里姆林宮的鉆石金庫中。它是俄羅斯特使尼古拉?斯帕菲爾1676年訪問中國時在北京購得。
鐵木耳紅寶石:鑲在英王冠上的一顆未經切磨、只有自然拋光面的紅色尖晶石——被譽為東方的“世界貢品”,重361克拉,很可能產自阿富汗或塔吉克斯坦,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寶石之一。它極具動蕩波折的歷史——曾落入1398年征服了德里的Timur手中;背面刻有6位擁有者及其年代,最早(1612年)歸屬印度莫臥兒皇帝Jahangir,最晚(1754年)歸屬Durrani,曾裝飾在印度莫臥兒大帝鑲滿奇珍異寶的孔雀御座上;1849年落入大不列顛的東印度公司;1851年送給了維多利亞女王,鑲于項鏈上;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還在加冕典禮上佩戴過;如今存放于倫敦白金漢宮。
黑太子紅寶石:與著名的庫里南Ⅱ號鉆石(重317克拉)一起,于1838年鑲在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王冠前面中心最顯眼位置,是呈八面體形、只有自然拋光面的紅色尖晶石,重約170克拉,很可能產自阿富汗或塔吉克斯坦,極富傳奇色彩——首先出現(xiàn)于14世紀的西班牙歷史記載中,后來被一系列的摩爾和西班牙帝王們所擁有,再后來作為戰(zhàn)利品被威爾士親王愛德華(即所謂的“黑太子”)于1367年收入囊中,之后被英國許多其他的君主(包括亨利五世、八世)所珍視,歷經烈火、偷盜、阿金庫爾戰(zhàn)役(1415年)和“二戰(zhàn)”等種種劫難,現(xiàn)安放于英國倫敦塔。
我國對尖晶石的認識和利用可能肇始于夏代,《夏書》中有“瑯玕”(即尖晶石)與“璆琳”(即青金石)并存的記載?!艾槴\”屢見于先秦時期一些著名的文獻古籍中,說明那時尖晶石就已盛行了。
明清兩代,尖晶石繼續(xù)受到皇室器重。北京定陵出土的大量精美珍貴寶石中就不乏紅色尖晶石。在清代,紅色寶石包括紅色尖晶石即為皇族封爵和一品大員的頂戴標志,慈禧太后的殯葬物中也有它的身影。這無疑證明我國古代將紅色尖晶石視為權力與地位的象征。
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著名的東方學家洛烏弗爾氏在100年前著的《東方綠松石考》證:“青金石與巴王刺為伊蘭古時最有名之寶石,古物中常得見之,其產地適在康居、波斯、于闐之間,興都庫什山脈之北,所謂巴達克山者即是。近人咸稱二石所出,惟此為盛,且其地自青金石外,亦更無寶石足與巴王刺并重者?!弊阋哉f明,尖晶石在古時多產于阿富汗東北的巴達克山,并且曾風靡一時。然而,遺憾的是它幾乎成了被當今世人遺忘的“貴族”。
了解品類
尖晶石:尖晶石與石榴石、鉆石一樣,都是單折射并且在所有晶體方向上的物理性質都相同的寶石,其化學成分為金屬氧化物,呈現(xiàn)所有顏色,最常見的為紅和粉紅、紫和橙、紫羅蘭到藍和亮藍、褐或黑色,黃、綠及近無色者稀少。
實際上,尖晶石是以等軸晶系生長的尖晶石族礦物中的一員,其特征的晶體形狀為八面體,看起來就像兩個背靠背的金字塔。晶形完好的尖晶石晶體在自然界相當普遍。尖晶石也會產生一種完全不同于八面體形晶體的扁平晶體。當形成八面體形晶體的金字塔在生長時互相旋轉,就會產生這種扁平的晶體——科學家稱之為“雙晶”。
參照中外學者的研究,尖晶石的分類方案有二:
一是按礦物品種分類,能做寶石的尖晶石主要有6種——
1.鎂尖晶石:英文名稱為Magnesiospinel,在尖晶石族寶石中占絕對優(yōu)勢,幾乎成了尖晶石的代名詞。
2.鎂鋅尖晶石:英文名稱為Gahnospinel,呈藍至深藍色、深綠色。
3. 鐵鎂尖晶石:又稱鎂鐵尖晶石,英文名稱為Pleonaste或Ceylonite,呈深綠至黑色,不透明。
4.鋅尖晶石:英文名稱為Zinc spinel或Gahnite,呈藍、紫、深綠或黑色。
5.鐵尖晶石:英文名稱為Hercynite,呈深綠至黑色。
6.鉻尖晶石:英文名稱為Chrome spinel或Picotite,呈褐、暗綠或黑色。
二是按顏色和特殊光學效應分類,包括8種——
1.紅色尖晶石:指呈各種色調的紅色的尖晶石,包括很深的紅色、亮紅至亮紫紅色、接近粉色至熱粉色以及近鴿血紅色。
2.藍色尖晶石:指呈藍、深藍、淺藍和天藍等色的尖晶石,常常藍色不純正,多為一些灰暗的藍色到紫藍色或綠藍色。純正藍色非常少見。如今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種非常明艷的藍色尖晶石,被稱為“鈷尖晶石”;還有一種呈矢車菊藍色的尖晶石,酷似優(yōu)質皇家藍藍寶石。
3.橙色尖晶石:指呈橙紅至橙色的尖晶石,包括紅色中帶黃色色調的或呈最亮的黃-橘黃至橘黃-紅色的尖晶石,后者又稱“火焰尖晶石”。
4.紫色尖晶石:指從紫至紅紫甚至藍紫色的尖晶石。
5.無色尖晶石:指純凈無色的尖晶石,少見,或多或少都帶一點粉色調。
6.黑色尖晶石:指呈暗綠至黑色的不透明的尖晶石。純黑色者主要產于泰國。
7. 變色尖晶石:指在不同光源下呈現(xiàn)不同顏色即具有變色現(xiàn)象的尖晶石。日光下呈灰藍色,白熾燈或鎢絲燈下呈紫色,罕見。
8. 星光尖晶石:包括四射和六射星光尖晶石。當尖晶石中含有兩組或三組密集定向排列的針狀礦物(如榍石或金紅石)包裹體時,其弧面形寶石表面可顯示四射或六射星光,多呈深棕紅、紫紅、暗紫、中灰至黑色,主要產于緬甸。少見。
選購要領
挑選尖晶石裸石及其首飾,可參照GIA網絡(http://www.gia.edu)資料,從顏色、凈度、切工和克拉重量等方面入手,進而兼顧產地進行綜合價值評估。尖晶石的顏色是選購時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
顏色:要求鮮艷、純正。尖晶石有一系列顏色,從橙色到強烈的“煞車燈”紅、活力粉以及深淺不一的紫色、藍色、紫羅蘭色再到藍綠色。除紅、粉紅和淡紫色以外,其他顏色通常發(fā)深、發(fā)灰即色不正,對其價值影響較大。
一般來說,紅色尖晶石是最理想的,其次為純正的鈷藍色,然后是充滿生氣的熱粉色和鮮橘色。但是淡紫色、亮深紫色和藍綠色的尖晶石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紅色尖晶石的顏色包括橘紅到紫紅色以及淺紅色,其中以具有純紅到略帶紫紅色調的中紅到中深紅色,被認為是最佳的顏色。一粒頂級5克拉的紅色尖晶石可以被賣到同等質量紅寶石價格的大約十分之一。不過,通常粉色尖晶石的售價不及粉色藍寶石。
藍色尖晶石的顏色范圍從紫羅蘭色到微帶綠色的藍色不等。大部分尖晶石的顏色飽和度都很低,并且藍色調呈現(xiàn)出明顯的灰色外觀。紫色和藍紫色到紅紫色或淡紫色的尖晶石不像其他更稀少的顏色那么受歡迎,市場需求量也沒那么大。不過,一些純藍色的鈷尖晶石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如果尖晶石富有飽和的藍色,無論它是否含有痕量的鈷,都是稀有而有價值的。
凈度:要求越干凈越好。通常情況下,尖晶石可以根據(jù)寶石內部包裹體來判斷其凈度。肉眼干凈的尖晶石比肉眼可見包裹體的那些尖晶石價值更高;包裹體越清晰,價格越低。
一般淡色尖晶石的凈度較高。但是那些顏色飽和的紅色和藍色尖晶石比較稀少,它們即使有一些內含物也在預料之中。一些尖晶石的包裹體很特別,能展現(xiàn)其八面體形晶體的生長歷程,并且成群分布酷似指紋,可以作為寶石天然來源的最好證據(jù)。因此,顏色較好的尖晶石若所含的包裹體不多又比較小,通常對價格的影響并不太,但注意顏色不好的除外。
切工:要求比例好、對稱性好,并且拋光精良。優(yōu)質尖晶石通常切磨成刻面型寶石。然而,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尖晶石都是隨形拋光而成,有的大的尖晶石上還有珍貴的銘刻,顯示其歷史價值。
寶石切工是評判其外觀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尖晶石的瑕疵較少,即凈度較好,通常被切割成祖母綠型、方枕形和橢圓形等。若尖晶石的切割比例得當,就會展現(xiàn)出極漂亮的顏色和極好的光亮度,閃耀出奪目的火彩及反火效果,這是由其獨有的光學特征決定的。
由于市場上尖晶石匱乏,大部分優(yōu)質原石都被切割成非標準尺寸,相較于標準尺寸的切割,這樣做能夠節(jié)約用料。由于尖晶石晶體較小,又常常呈雙晶和扁平的八面體晶形,切割時將其顏色作為主要考慮的因素,為了保重常常導致規(guī)格不太理想、切工比例失調,價格也比較低。一些優(yōu)質尖晶石進入歐美市場都必須經過重新切割。
對于暗色且具有纖維包裹體的尖晶石,可切磨成弧面橢圓形或圓形,可產出星光效應。還有一些凈度差但顏色好的尖晶石多磨成素面或珠形,可以串成項串或念珠。
從顏色上好的雙晶上切割出的大粒寶石通常比較淺,應該從其整體上而不是單從比例上來評判其美觀程度。然而,個別晶體完美的八面體形尖晶石不用任何加工修飾即可鑲嵌成首飾。
克拉重量:克拉重量允許精確測量。尖晶石通常標準切工的尺寸為4×6mm或5×7mm,容易獲得,并且這種尺寸很適合做戒指的主石。一般商品級尖晶石更常切割成標準尺寸以便做成首飾。實際上,當今國際珠寶市場上大小超過5克拉的就很稀少了。對于顏色特別鮮艷的優(yōu)質尖晶石,3克拉已十分難得了。
產地:尖晶石主要產于緬甸、塔吉克斯坦、斯里蘭卡、越南和坦桑尼亞等國。此外,還有阿富汗、泰國、柬埔寨、巴基斯坦、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肯尼亞、俄羅斯、尼泊爾、尼日利亞、巴西和美國(新澤西州)等。我國的尖晶石主要產于云南和新疆。
其中,阿富汗特別是帕米爾山脈中的巴達克山地區(qū),仍是尖晶石的經典產地;塔吉克斯坦也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尖晶石產地之一;緬甸如今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地;斯里蘭卡出產各種各樣的寶石,包括尖晶石,特別是深藍色的尖晶石;越南也出產美麗的尖晶石,特別是紅色和粉色的尖晶石;坦桑尼亞的馬亨蓋更是出產美麗的熱粉色尖晶石。
總之,尖晶石晶體相對比較干凈,所以干凈的尖晶石首飾非常普遍,并且相當適合年輕女性佩戴。選購時應該重點考慮尖晶石的顏色和大小,適當兼顧切工。而若想選購到心儀的尖晶石,必須掌握一些常識:
一是了解尖晶石的命名。在一些現(xiàn)代中外文文獻中還將尖晶石誤稱為“大紅寶石”或“巴拉斯紅寶石”(實為粉紅色尖晶石)、“尖晶石紅寶石”或“紅寶石尖晶石”(實為血紅色尖晶石)。
注意,在國際珠寶商貿中所稱的亞利桑那紅寶石,實際上是紅色或綠色石榴石。
二是尖晶石的鑒定技巧。尖晶石原石通常相當容易鑒定,可根據(jù)其晶形(多呈八面體形)、硬度(H=8)、相對密度(SG=3.60,掂重有墜手感)、偏光性(均質性)以及透明度較好和無多色性等特征進行識別。
尖晶石裸石不僅可根據(jù)其顏色較均勻、光澤較強、無多色性和反火效果較好等特征進行肉眼鑒別,還可利用常規(guī)寶石鑒定儀器測定折射率、密度以及吸收光譜等特征進行鑒別。
三是關于優(yōu)化處理尖晶石。尖晶石幾乎不進行優(yōu)化處理。偶爾有加熱處理的報道:一是通過加熱將紅色尖晶石中的棕色成分去除可以獲得純紅色;二是將藍色尖晶石加熱到900℃變成綠色,加熱到1200℃變成黃色,并且改色效果穩(wěn)定;對于具有達表面的裂紋,偶爾用油或樹脂進行處理。
四是區(qū)分與尖晶石撞臉的寶石。與尖晶石相似的寶石主要為紅寶石、藍寶石(包括藍色藍寶石和彩色藍寶石)、石榴石(如鎂鋁榴石)、綠柱石、鋯石、金綠寶石、紫晶、碧璽和托帕石等,可通過偏光性、多色性、特征包裹體、折射率和密度值等將其區(qū)分開。
五是小心尖晶石仿品。在國際珠寶市場上,各色玻璃也可用于仿尖晶石。區(qū)別在于玻璃內部有氣泡、收縮紋和貝殼狀斷口等特征,購買時千萬要小心。
六是謹防合成尖晶石。1920就用焰熔法成功合成了尖晶石。有趣的是,在國際珠寶市場上,合成尖晶石不僅模仿天然尖晶石,而且仿制許多其他寶石,特別是紅寶石。只有合成的紅、粉紅色尖晶石才用于仿天然的紅、粉紅色尖晶石;合成粉紅色尖晶石也仿粉紅色黃玉、仿粉紅色綠柱石、仿紫鋰輝石和仿粉紅色電氣石;合成藍色尖晶石常仿藍寶石或仿海藍寶石;合成綠色尖晶石仿橄欖石或仿暗綠色電氣石;合成尖晶石經熱處理產生類似月光石效應來仿月光石。
區(qū)別在于,合成尖晶石的顏色濃艷且均一,偶見弧形生長紋,常見“L”狀裂理,包裹體少而小,有傘狀、酒瓶狀拉長氣泡或漩渦紋,并且其折射率略高,為1.73;密度略大,為3.64g/cm3。
收藏投資
尖晶石堅硬、韌性、價格適中,特別是它獨特的熠熠閃光的魅力和迷人的浪漫史,令它越來越負盛名,而且供不應求,成為只有行內人才知道的投資“潛力股”,特別是在進入21世紀后爆發(fā)出驚人的能量,徹底征服了世人,其原因無外乎有三:
一是純天然的稟賦。尖晶石是世界上不經任何優(yōu)化處理來改善或改變其特征的少數(shù)幾種寶石之一,因而倍受一些追求純天然寶石愛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睞。事實上,很多寶石學家和寶石行家對尖晶石的需求量很大。在某種程度上拉近了尖晶石與紅寶石和藍寶石之間的價格差距。
二是極美艷的顏色。尖晶石就像剛玉類寶石(紅寶石和藍寶石)一樣顏色繁多,其中最具價值的顏色是鮮紅色(由神奇的鉻元素致色)和鮮藍色(由神奇的鈷元素致色)。可與極品紅寶石和藍色藍寶石的顏色相媲美,但相較之下其價格卻要低得多,因而極具市場競爭力。
三是寶石學的誕生。從紅寶石中區(qū)分出尖晶石的鑒定過程促成了寶石學(簡單來說就是對寶石學科的研究)的誕生,從而開啟了一扇像其他的迷人的科學領域一樣的大門。
依據(jù)AGTA提供的《國際珠寶首飾聯(lián)盟(CIBJO)零售商指南》(2009)和GIA網絡(http://www.gia.edu)資料,決定尖晶石值得投資與收藏的“藏點”有四——
1.晶體完美。尖晶石晶體看起來完美無瑕,在緬甸被稱為“nat thwe”,即有靈性的寶石。緬甸曾出產過一些世界頂級的紅色尖晶石晶體,并且這些晶體嵌于它們形成的白色大理巖當中,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對比色色差氛圍,突顯紅色尖晶石的美艷。
2.材料質優(yōu)。尖晶石的品質取決于其顏色和凈度。一些尖晶石的顏色比其他顏色更為稀有和貴重,若純凈無瑕疵就更加珍稀。普遍來講,艷紅色尖晶石是最受歡迎的,其次是鈷藍色尖晶石,再其次為粉紅色尖晶石。極品紅色尖晶石的顏色酷似鴿血紅色紅寶石;極品藍色尖晶石的顏色酷似矢車菊藍或皇家藍藍寶石——為一種既不太深又不太淺的強烈的藍紫色或純藍色;極品粉紅色尖晶石,有“熱粉”和“電光粉”之稱。
3.出身高貴。來自帕米爾高原的稀少尖晶石就像來自緬甸的尖晶石一樣是值得收藏的。事實上,產自任何新產地的理想顏色——從粉紅色至深紅色以及鈷藍色的尖晶石(當然,前提是高凈度即純凈無瑕或晶瑩剔透、切工好或晶體完美、克拉重量大)都是值得收藏的。
4.尺寸夠大。盡管歷史上記載的尖晶石都是令人震撼的巨無霸,最大者可達500多克拉,但均未被切磨成刻面寶石。美國斯密森博物館珍藏的最大的紅色尖晶石戒面僅重71.15克拉。據(jù)報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紅色尖晶石戒面重123.14克拉,呈方枕形混合式切工,其原石重532克拉,產自塔吉克斯坦的帕米爾高原,美國洛杉磯的Evan Caplan珍藏。顆粒越大的尖晶石,其每克拉的價格(簡稱“克拉價”)就越貴。實際上,5克拉以上的優(yōu)質紅、粉紅和藍色尖晶石貨源稀缺,價格急劇攀升。
尖晶石在歐美和亞洲珠寶市場特別受歡迎。依據(jù)孫鳳民主編的《彩色寶石鑒賞》,在過去5年中,尖晶石的價格翻了數(shù)倍;在尖晶石的產地,一些頂級尖晶石還未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就已被一些有實力的珠寶商收入囊中,并且還被一些世界一線珠寶大牌作為主石鑲嵌成各種頂級珠寶首飾;在拍賣市場上,尖晶石及其首飾雖然稀少卻也同樣拍出精彩,其中以來自印度莫臥兒的傳世尖晶石首飾最為出彩。
譬如,2011年,莫臥兒王朝帝國尖晶石項鏈(鑲嵌有11粒隨形拋光尖晶石塔鏈,總重約1137克拉,其中3粒上刻有3位皇帝的名字及年份),成交價高達458萬瑞士法郎。2013年,18K金鑲嵌尖晶石配鉆戒指(尖晶石主石呈紅色,高凈度,橢圓形混合式切工,重7.07克拉,反火效果好,產自緬甸,天然無處理),在香港佳士德秋季拍賣會上成交價高達11.34萬美元。
保養(yǎng)秘籍
尖晶石硬度高、韌性好、綹裂少、幾乎不經任何優(yōu)化處理,因此,在佩戴過程中稍加注意即可長久保持其美麗。
佩戴:尖晶石特別是比較明亮顏色的尖晶石,在強熱下可發(fā)生褪色現(xiàn)象。因此,佩戴尖晶石首飾特別是戒指忌高熱,最好不要長時間與熱源接觸。
清潔:佩戴在身上與肌膚貼近的尖晶石飾品,夏天佩戴后更應及時清洗,可在超聲波或蒸汽清洗機中清洗,但是最好簡單地用潮濕的軟布擦拭或用軟毛牙刷清洗。
存放:尖晶石首飾清洗干凈后,若不用時,要用干凈的棉布包好放在陰涼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