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使用烹調(diào)油
□ Colin/文
7月6日,食藥監(jiān)總局發(fā)布調(diào)和油的消費提示,特別強調(diào)各種食用油都要吃,且品種要多樣。而在日常生活中,“油該怎么吃”一直是被消費者忽略的事情。
如何才能將烹調(diào)油吃得更合理?
油脂怎樣換著吃
很多人都知道食物搭配的重要性,卻忽略了油脂也需要多樣化。油中的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3種脂肪酸對人體各有益處,缺一不可。
中國營養(yǎng)學會副理事長馬冠生表示,脂肪酸的均衡攝入很重要,各單一油種的脂肪酸組成各不相同,所以油也要換著吃才健康。
首先,不同的油脂,如果脂肪酸構(gòu)成相同或類似,換與不換區(qū)別并不大。比如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其脂肪酸構(gòu)成基本類似;花生油和稻米油脂肪酸構(gòu)成類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欖油脂肪酸構(gòu)成類似;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其脂肪酸構(gòu)成類似。
除了味道和口感外,不同的油脂在營養(yǎng)上的差異主要在于各種脂肪酸的比例不同。
在多不飽和脂肪酸中,還分成兩個類別,一個叫做omega-3系列,一個叫做omega-6系列。其中omega-3系列的代表物質(zhì)是亞麻酸、DHA和EPA;omega-6系列的代表物質(zhì)是亞油酸。
富含omega-6脂肪酸的油脂是紅花油和葡萄籽油(含70%以上的亞油酸)、西瓜籽和葵花籽油(65%以上)、核桃油(60%以上)、小麥胚芽油(55%以上)、大豆油和玉米油(50%以上)。中等含量的是芝麻油和榛子油(45%以上)、南瓜子油(40%以上)、花生油和松子油(35%以上)。這些油脂要盡量限制數(shù)量,因為多數(shù)人膳食中omega-6的攝入量過高。
要達到膳食脂肪酸的整體平衡,除了烹調(diào)油,還要考慮到日常攝入的食物種類。比如,如果豆制品攝入比較多,膳食中不缺乏大豆中的脂肪成分,烹飪時就無需再使用大豆油;攝入堅果食品比較多,葵花籽油和核桃油就沒必要過多使用;日常食用較多的肉類和奶制品,那么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偏低,可以使用大豆油烹飪。
需要注意的是,烹調(diào)時油脂的選擇還要考慮到身體狀況,心臟病風險較大的人,宜優(yōu)先選擇單不飽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比較多的油,包括茶籽油(75%以上油酸)、橄欖油、低芥酸菜籽油(60%以上油酸)、花生油和芝麻油(約40%油酸)。
油脂怎樣混著吃
在炒菜的時候,很多人喜歡自己來配“調(diào)和油”,認為這樣會營養(yǎng)豐富。其實,炒菜的調(diào)和油主要考慮的是耐熱性和脂肪酸的平衡,不是隨便混搭就能提高營養(yǎng)價值的。
比如核桃油,并不太適合加熱??梢园阉忘S油搭配:先用一小塊黃油融化,炒香調(diào)料,然后加入核桃油,立刻加入菜。這樣,怕熱的核桃油就不會過熱,而脂肪酸比例也比較合理——黃油以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而核桃油以多不飽和脂肪酸為主。
如果煮雞湯、肉骨湯、羊肉湯之類,上面有浮油,可以直接用油湯來烹飪蔬菜,再撒入一點亞麻籽油、堅果油等。這樣菜不至于過淡,怕熱的油脂也能物盡其用。如果老人有血脂高的問題,可以把浮油撈出來一部分,和亞麻籽油或芝麻油混合(需要補充omega-3的人用亞麻籽油,一般健康人用芝麻油、核桃油之類味道更好)。或者,在烹調(diào)肉類食品時,把肉湯表面凝結(jié)的動物油和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油、核桃油等混合使用,對于沒有“三高”的健康人,特別是血壓較低、較瘦弱的人來說,脂肪酸比例是最合適的。
實際上,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低芥酸菜籽油、精煉橄欖油等油脂比較適合炒菜,而棕櫚油、椰子油、黃油、動物油脂等最耐熱,炒菜時味道又香,可以和最不耐熱的亞麻籽油、核桃油等搭配。如果一定要爆炒和煎炸,單用這些耐熱的油脂最合適。
油脂該怎樣烹調(diào)
很多人習慣高溫烹調(diào),在油冒煙的時候再炒菜。一般來說,多不飽和脂肪酸的耐熱性較差,尤其是富含omega-6脂肪酸的油脂,都不適合冒油煙地炒菜。
此外,烹飪時產(chǎn)生的大量油煙也危害健康。油脂在高溫下會發(fā)生多種化學變化,而油煙是這些變化中有害的產(chǎn)物之一。每一種油脂產(chǎn)品都有自己的煙點,即開始明顯冒煙的溫度。以前人們使用的粗油往往在130℃以上就開始冒煙,而現(xiàn)在的烹調(diào)用油煙點一般在200℃左右,有的還會更高。
日常炒菜的合適溫度在180℃,無需冒煙就可以下菜了。冒油煙之后再放菜,是粗油時代的習慣;而如今用純凈油脂烹調(diào),冒煙時油的溫度會在200℃~300℃,這個溫度產(chǎn)生的油煙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zhì),會影響身體健康。
因此,在使用油脂烹調(diào)時要做到幾點:
用新油炒菜 不要用煎炸過或曾加熱過的油脂炒菜。煎炸過的油脂,或者使用過一次已混有雜質(zhì)的油脂,煙點會明顯下降,這就意味著炒菜時油煙更多,對健康會造成更大傷害。
盡量避免爆炒煎炸 各種烹調(diào)方式所需的油溫有區(qū)別,爆炒需要將近300℃的溫度,會使油脂產(chǎn)生大量油煙。另外,煎炸、過油等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油脂的重復利用,從而增加油煙的產(chǎn)生。
避免高溫 炒菜時,在油煙還沒有明顯產(chǎn)生時把菜放進去,會讓烹調(diào)油迅速降溫,從而避免溫度過高。將蔥絲放進鍋里,當蔥周圍已經(jīng)冒泡但顏色不變時,就表明油溫適合炒菜了。
如何減少油脂攝入量
油可以提供人體所需要的脂肪,協(xié)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然而,過多地吃油可能會增加患肥胖癥、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量,每個成年人一天攝入的食用油量應在25克左右。保持這個攝入量,一方面不會有過多的脂肪攝入,同時能保證人體對脂肪酸的基本需求。
1.多采用蒸、煮、燉、汆、拌等少油的烹調(diào)方法,以減少油的攝入。
2.做湯或者用砂鍋燉菜時,不需要再用油煸炒,可以直接將食材放入鍋中。
3.多使用不粘鍋、微波爐等炊具,這樣可以少用一些“潤鍋”油,從而減少油的使用量。
4.減少外出用餐次數(shù),餐館里菜的用油量偏大,容易造成攝入量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