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麗鵬
上世紀80年代,讀過一本書《丑陋的中國人》。書中以“恨鐵不成鋼”的態(tài)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臟、亂、吵”“窩里斗”“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陋習。當時讀來不甚理解,覺得這是作者對國人的一種偏見。
時光已過去30余年,今天,我又看到一篇題為“中國人為什么不受歡迎”的博文,文中也大量列舉了國人的種種陋習。如今的中國早已從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走向世界,人們視野開闊了,學識增多了,人也變得自信了,然而,為什么一些國人還如此不受歡迎呢?其實,究其根本原因,應該是一部分國人的修養(yǎng)不夠。
華夏五千年文明古國,不乏儒雅先賢,人們知廉恥、懂禮儀。如今,人類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然而,很多國人對物質品質追求到了極致,只注重光鮮的外表美,而忽略了對精神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忽視了對自身素質的修煉,從而導致一部分人喪失了社會公德心和社會責任感。于是,光鮮體面的外表掩飾不住庸俗粗俗的言談舉止,從而暴露出了諸多陋習。
古人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逼渲械男奚?,就是指人的自我完善和素質的提高。修身,首先得注重外在素質的培養(yǎng),即人應具備基本素質——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并懂得基本的文明禮儀常識。其中,懂得如何著裝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禮儀和修養(yǎng)之一。著裝也是一門學問,稍有審美常識的人都懂得,著裝應根據自身的年齡、性別、性格特征及職業(yè)需要進行合適的搭配,大方得體的衣著能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雖然說不能以衣取人,但是良好的儀表總比邋邋遢遢養(yǎng)眼。衣冠不整的人,不僅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對他人的大不敬。
其次是內在修養(yǎng),即養(yǎng)性。人要在不斷學習中懂得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有修養(yǎng)的人懂得自愛、自尊、尊重他人;有修養(yǎng)的人知廉恥,懂禮讓。然而,一部分國人往往在公共場所暴露出其劣根性——無視公共秩序,無視社會公德。
近幾年來,國人不差錢兒,迷戀上了旅游。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觀賞祖國的名勝古跡,這本是件令人愉悅的事兒。人們也本該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得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修養(yǎng)。然而,在自然美景及名勝古跡面前,一部分國人又暴露出了不光彩的一面——有的游客想自己的行跡“永垂不朽”,于是每到一處都要留下“痕跡”,出現了與自然美景及名勝古跡極不和諧的、格格不入的行為。
國人在自家隨心所欲慣了,走出國門后,是否有所收斂變得儒雅了些?事實并非如此。陋習成了習慣,就難改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出國旅游,并把出境旅游當作一種榮耀,殊不知,其中一些人的行為舉止卻引來他國人民的抱怨不斷,他們認為中國人不守秩序,推擠他人,吵吵嚷嚷,大聲接打手機……如此種種,不勝枚舉。由此可見,一部分國人的行為舉止著實讓人汗顏。今年10月1日《旅游法》將施行,規(guī)定在國外多次行為不端的游客將被列入黑名單并限制再次出境。也許只能通過這種強制約束,才能保全住咱們中華民族的自尊和面子。
修養(yǎng),是一個人人格魅力的體現,它與他(她)的的外表、金錢、地位無關。文明儒雅的舉止得靠自身提煉內化,它應該是一個人內外兼修的結果。同時,它更是整個國民教育的縮影。如果我們的國民教育“換湯不換藥”,不能真真正正抓好國民的綜合素質教育,那整個民族國民的修養(yǎng)提升仍將是鏡中月、水中花。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懂得在不斷學習中自我認識,并在自我內化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控制,通過自我教育、自我充實、自我提高,才有可能摘掉“丑陋的中國人”這個罵名。
但愿我們的國民都能成為有修養(yǎng)的人。因為有修養(yǎng)的人猶如一品香茗,淡雅中透著清香,溫潤中透著甘甜,高雅的品質將在那裊裊的氤氳中盡顯光輝,讓人回味無窮。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