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車缺配件,修車一等就是個把月,你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尷尬呢?本周《中國汽車風云榜》就接到了這樣一起投訴。
江蘇鹽城車主董育軍的奔馳S35 0于今年10月1日發(fā)生故障,經(jīng)奔馳4S店檢查是變速箱閥體壞了,需要更換。但國內沒有該配件,到底要多長時間才能調配到位,4S店表示不能給出明確期限。時至今日,配件已調到哪里了,什么時候才能修好車,奔馳都沒有準確回復。董先生很失望:難道這就是奔馳品牌的服務嗎?
進口車的維修周期長,這是一個長期困擾消費者的老問題。因為進口車和國產(chǎn)車不一樣,它的零部件是需要進口的。這次汽車三包征求意見稿里就提出,整車“三包”有效期內,如果因產(chǎn)品質量問題,修理時間累計不得超過35天,否則消費者可以提出退貨或者更換。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進口車要想完全達到這樣一個標準,確實不太現(xiàn)實。
那么,零部件進口周期長的根源在哪兒?記者認為主要是由于進口零部件供應程序過于繁瑣。對于當今的汽車行業(yè)來講,物流是一個制約發(fā)展的瓶頸。一般來說,國外的原廠件安裝到消費者的車上,必須經(jīng)過這樣一個流程:從生產(chǎn)國的工廠將配件調出,送至零配件周轉中心,再由零配件的進口商給4S店發(fā)貨,中途還要辦理生產(chǎn)國的出關,進口國的入關等報關手續(xù)。因此,從報備到配送再到完成維修,讓車主等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案例屢見不鮮。
既然如此,4S店為什么不多備一些零配件呢?主要還是考慮備件的成本。特別是對于一些實力較弱的汽車企業(yè),或者一些小眾車型、一些稀缺配件來說,要確保4S店存有充足的備件,確實存在一定難度。但作為奔馳這樣的國際大品牌來說,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按理說在全國各地都應該建有配件庫和調配中心,充分滿足各個地區(qū)4S店的零部件供應,而且奔馳在很多廣告宣傳里也一直是這樣承諾的。
再看另一起對奔馳的投訴:
湖南車主楊利強的奔馳S400,雨天行駛導致發(fā)動機缺體破裂,發(fā)動機報廢。廠家說發(fā)動機進水不能保修,稱更換需要44萬元,而且態(tài)度十分強硬。楊先生問,同樣行駛在雨中,其他車輛怎么沒事?楊先生懷疑此車的進氣口設計存在缺陷。
在投訴中車主楊先生提到4S店的服務態(tài)度十分強硬,記者認為4S店應該換位思考一下。消費者花100多萬元買的車讓水泡了,維修要花40多萬元,在這個時候,消費者更需要一句暖心的話。
而作為4S店,消費者從你這里把車買走,他來找你,其實是對你的一份信任,而作為商家,你又該用什么來報答消費者給予的這份信任呢?難道是強勢的姿態(tài)和強硬的語氣嗎?因此希望經(jīng)銷商在交涉和處理糾紛的過程中,能少一份霸氣,多一份客氣,最起碼不應該傷害整車廠的品牌形象。